找到相关内容270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五溪禅灯录(清代民国)

    《金刚经》,每有入处,身心如电触,须发皆震颤。至“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,深解义趣,涕泪悲泣”之句,恍如旧习,与须菩提感同身受。至“复次须菩提,若善男子善女人,受持读诵此经,若为人轻贱,是人先世罪业,应堕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12652167.html
  • 五溪禅林拾萃

    闻说是经,深解义趣,涕泪悲泣”之句,恍如旧习,与须菩提感同身受。至“复次须菩提,若善男子善女人,受持读诵此经,若为人轻贱,是人先世罪业,应堕恶道,以今世人轻贱故,先世罪业则为消灭,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41052491.html
  • 地皎法师:我与地藏菩萨之因缘(2)

    佛一段时间,但由于未亲历其境,所以对何谓「业障」,始终无法感同身受。  而今,面临这场突如其来的横祸,置身在费尽力气吐了一口气后,却不知是否还能再吸一口气的绝望情境下,梅莲居士终于恍然醒悟──「人命...远离障碍。  下卷之三:世纪浩劫九二一  ◎不幸中之大幸  人在安居乐业中,无法想像共业现前的可怕,因此地皎的罣碍对于他们而言,难免无法感同身受。直到民国八十八年(一九九九)九月廿一日,台湾发生了举世...

    地皎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53052680.html
  • 认识佛陀

    有困难,需要我的帮忙,我应该无条件帮忙你,这个就是无缘大慈。   什么叫「同体大悲」呢?这是说你的痛苦,我感同身受,如拔除自己的痛苦一样。我救济你,你要好好爱惜啊,下次我就不一定管你了;可是,佛陀的...

    文定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32953897.html
  • 佛法蠡测

    人同忧喜,共喜乐。为了千千万万人的离苦得乐,忘寝废食,绞脑竭血,历九死而不悔,犯万难而弥坚,富贵不能淫,威武不能屈,生为千千万万人而生,死为千千万万人而死。如果不对千千万万人的忧喜苦乐,“感同身受”,...

    明真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14959241.html
  • 中国佛教的和谐理性模式——从“心”开始的功德本体论

    从“心”开始的佛教观念及其信仰体系,实际上也是对现代社会中国人交往关系的一种新的建构。它可以将中国社会的政治、经济影响,通过佛教精神心心相印的方法而令人信服、感同身受般地...

    李向平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42659408.html
  • 无我观与自我意识的建立

     第一,关怀众生,对众生的苦乐感同身受。“于诸众生视若自己”(《无量寿经》),“见他受苦,如己无异”(《优婆塞戒经》)。这需要经常设身处地体验别人的痛苦和困难,培养、增广对他人的慈悲心。  第二,高度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45359439.html
  • 初发菩提心论 ——我所理解的佛教

    你平时的积累和过去的造化。  然后,你还需要有足够的悲心,对他人的苦难要有感同身受的体验。  最后,你要具备足够的勇猛。对苦难要有勇猛的出离心!对烦恼无明要有彻底的颠覆欲!看清生死的意义而两不恋着,...

    雪格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22159850.html
  • 护生与护心——《护生画集》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

    而且人类自身也能感同身受无拘无束,自由自在,与天地融为一体的心灵和精神的极大解放和愉悦。这是一份双重的收获,既不伤物:飞来山鸟语惺忪,却是幽人半睡中,野竹成阴无弹射,不妨同享北窗风(《新竹成荫无弹射,...造成“枝折叶破碎,白血处处流。(《剪冬青联想》)”“倘使这些花和冬青会说话,会畅所欲言,我想他们一定会提出抗议。” 《盆栽联想》更是通过将盆栽的松树置换成被手脚捆绑的小孩,让人感同身受,从情感上直接领悟...

    王振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23160366.html
  • 佛教对“人生命运”的看法

    。譬如同一家人,不免忧戚与共,祸福同享,彼此有共业的关系,这就是不共中的共业。相反的,两个陌生人,对于彼此的喜怒哀乐,很难感同身受,缺乏共鸣,这就是不共中的不共业。  中国有一句俗话说:“阎王叫人三更...

    星云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95262512.html